讲述你我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找回上帝赋予的初心,恢复智慧和爱的妈妈心。

4:赢得孩子的心 共情小妙招 父母必备

4:赢得孩子的心 共情小妙招 父母必备

by 希希 刘芸 | 妈妈心

我们在上一期中开始谈到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这真的是一门不容易的功课。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希望可以一起来学习一些小技巧,帮助父母可以很实际地来操作。理论需要结合实际才有生命力。接下来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帮助我们跟孩子建立共情的小技巧或者说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一些小技巧。这次我们用情景对话对比的方式来跟大家分享。

 

全神贯注地倾听vs心不在焉

 

第一个场景:爸爸看足球比赛正看着带劲。孩子放学回来气冲冲的跑道爸爸身边。

儿子:Eric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话吗?

爸爸:(心不在焉)嗯嗯,我听着呢,接着说。

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眼睛仍然盯着电视)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件事!

儿子:没有!你根本没有在听!

爸爸: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噢噢!太棒了!终于进球了!!

儿子:(很沮丧的)还是算了吧。

 

总结: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不被重视。

 

刚刚是心不在焉的例子,我们现在来看看另外一种可以代替心不在焉相对积极的方式。同样的场景,爸爸看足球比赛正看着带劲。孩子放学回来气冲冲的跑道爸爸身边。

 

儿子:Eric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话吗?

爸爸:(爸爸转过身眼睛注视着孩子)什么都没说

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挺使劲打的,他真讨厌!

爸爸:继续全神贯注的听孩子的倾诉。

儿子: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Daniel玩了,因为他从来不打人!

于是孩子就自己满足的跑回自己的房间玩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同样的场景,爸爸全神贯注的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在过程当中亲子关系的桥梁就这样建起来了。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事,停下来,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用简单的词回应他们的感受vs代替提问和建议

第二个场景:Sarah的新铅笔在学校被偷了。

Sarah: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你自己弄不见了?

Sarah: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桌子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放。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Sarah:哼!烦死我了!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没大没小的!

 

大家发现了没有,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对话很容易就变成了狡辩和争吵。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鼓励孩子面对自己感受的方法:

同样的场景:Sarah的新铅笔在学校被偷了。

Sarah: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Sarah: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桌子上呢!

妈妈:嗯。

Sarah: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Sarah: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应该就不会丢了。

妈妈:这样啊。可以试试看。

 

用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说出孩子的感受vs否定感受

 

第三个场景:Lucy的宠物小海龟死了。Lucy十分难过。

Lucy:(哭着说)我的小海龟死了!

爸爸:别难过,宝贝。

Lucy:(哭的更大声了)

爸爸: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Lucy:(哭的更厉害了)

爸爸:别哭啦!我在给你买个不就好了吗!

Lucy:(哭闹着说)我就要这个海龟!!!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逼,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这个难过会让我们最终失去耐心,简直就是个恶性循环!

 

同样的场景,我们来看看这个爸爸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女儿时候,结果会是怎么样。

Lucy:(哭着说)我的小海龟死了!

爸爸:哦,是吗?真没想到。

Lucy:我还教他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很开心。

Lucy: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一定很难过。

Lucy我还每天个他喂食吃呢。

爸爸:你真关心这个小海龟。

 

很多时候家长不会呼应孩子这方面的消极感受,因为怕说出来了孩子更难受。其实很多时候,当孩子听到“你一定很难过,很受伤”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当孩子有消极感受的时候与其否定,还不如试试说出来子的感受,也许效果更好。说出孩子的感受vs否定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vs逻辑上的解释

 

第四个场景:Tom想吃米饼,但是家里没有了。

Tom:我要吃米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Tom:不!

妈妈:你吃点麦片吧。

Tom:我就要米饼!我就要!

妈妈:我告诉你了家里没有了!

Tom:哭的更厉害了!

妈妈: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尤其面度低龄的孩子的时候,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得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越闹。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到我们解决生活上诸如此类的事情。

也是同一个场景:Tom想吃米饼,但是家里没有了。

Tom:我要吃米饼。

妈妈:我希望家里有!

Tom: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Tom: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妈妈:我真希望能够给你变出一盒来。

Tom:那我现在就吃点麦片吧!

妈妈:好的!

 

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当逻辑上的解释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让气氛变得好玩有意思!孩子感知到了妈妈的努力,就更容易接受现实了。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在刚刚的四个情境当中,在每个情境当中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效果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分享的帮助孩子面对自己感受小技巧就是用“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建议指责,“说出他们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消极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可能行不通的逻辑上的解释。希望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多多操练。

 

刚开始这样操练的时候难免会有不习惯,就像上一期节目中所说的,这不是我们的母语。就像我们新学一门语言,还没有办法很流畅地表达自己,总会觉得有点别扭。但只要继续操练就好了。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跟孩子产生共情的话,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看来都是虚伪,他们会感觉我们想要操控他们。那真的就会弄巧成拙了。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心。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们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就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了。

 

让孩子帮助自己,比我们给出建议,更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虽然有时我们觉得以我们的经验去告诉他们,可以很快地帮助他们。不要希望凡事都“立竿见影”。我们给出的建议,也许看起来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是未必可以帮助到孩子真正的成长,也未必可以满足到他们心里的需要。我们为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给他很详细的建议什么的,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接纳和引导,用孩子能够接受的陈述方式表达,对孩子是莫大的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从而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人个人之间心与心的链接真的很微妙,相信对方会感知到我们的态度,当孩子不断的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真诚和对他们的感受无条件接纳的态度,亲子关系不好就奇怪了。我们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并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很妙的是,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最终极的陪伴就是在关系当中的那份安全感,我哭我笑你全然接纳,我吵我闹你仍旧爱我的本样。只要孩子对父母建立了信任,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想说的时候,孩子自然会说;我们说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会听。我常常说,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并在不断的成长更新。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看孩子,自己所谓的坚持少一点点,接纳孩子的感受多一点点,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将我们学到的活出来比什么都要重要。

 

我们今天跟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四个小技巧,我们用了很多的例子,希望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听众朋友们体会到孩子们的需要,也明白可以如何使用这些小技巧。但每一位父母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面对的情境都不一样,我们需要的是不仅有对孩子满满的爱,也有这样的意识,用这样的工具,不断地操练,总结,反省,从而跟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3:与孩子共情的重要性

3:与孩子共情的重要性

by 希希 刘芸 | 妈妈心

常常听父母们分享,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接受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感受。比如:孩子无缘无故的大吵大闹;跟孩子沟通到最后变成了争吵…等等。如何来接纳孩子的感受和如何帮助孩子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真的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大难题。今天好不好我们就聊聊育儿路上我们常常面对的有关接纳和共情这个话题。

 

我们会常常下意识的忽略孩子的感受

无论我们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做为独立的个体,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做父母的,其实常常下意识的会不小心的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会花更多精力时间在看不见的感受上。但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不代表真的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也不代表能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各种感受。我们常常“好心干坏事”般的将孩子越推越远。知道听众朋友们都喜欢听例子。我来给大家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清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了。

 

场景 – 孩子刚刚睡醒不久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啊。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怎么可能!
孩子:(哭闹)不!累死啦!累死啦!
妈妈:不可理喻

场景 – 孩子和爸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影
孩子:这个电影简直太无聊了!
爸爸:不会啊!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电影超级傻!超级烂!超级幼稚!
爸爸:不许你这么说话!

 

 

孩子可能的感受:

爸爸妈妈你根本不能理解我!我真的是累啊,为什么我说累的时候你老是否定我!?为什么你觉得好看的我就不能觉得不好看?!当我表达我的真实感受的时候为什么带来的是爸爸的不理解甚至是斥责!时间久了,我可能就会下意识的封闭自己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了。

 

以上的场景经常会发生。虽说现在父母确实比以前那个年代更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感受上。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像刚刚的例子,孩子也许是真的感觉很累,在孩子的认知当中真的就觉得那个电视节目就是很无聊。当父母想理解孩子的感受却仍旧一味的将自己的感受加在孩子身上或者说不认同孩子的感受的时候,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没有被接纳。就像之前说到的一样,久而久之真的不愿意跟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了。

 

共情和接纳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

 

圣经说:“教养孩童,让他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离。” 圣经用这一句话就概括了父母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导养育孩子,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父母怎样教养孩子,最基本的就是需要跟真理连接,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问题。然后才能根据孩子的情况,或问题来引导孩子。教养很多时候是双向的,就是说教养的人和被教养的人都必须互相理解和尊重,其中共情就是他们中间的那座桥梁。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和自己的父母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可以和自己的父母畅所欲言。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长大成人以后,和父母真正有这样的关系?有很多人在孩子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感受不被父母接纳就留下了心理阴影,长大成人以后也难以与父母建立深入的关系,甚至会影响跟将来孩子的关系。做父母的也何尝不希望能与自己的儿女建立亲密的关系呢?

 

接纳和共情不等于放纵孩子

 

说到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他们产生共情真的非常的重要。这个时候可能会问:做父母的需要以孩子为中心,时时处处都让他们有好的感受吗?


其实并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放纵孩子所有不好的东西。感受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其实很多时候这并没有对错之分。不是说你开心就是对的你伤心就是错的。然而处理不同感受的行为是有对错之分。例如:孩子很生气。孩子生气的这个感受是消极的,但是是真实的,没有对错之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理解,接纳。但是如果孩子因为生气,打人骂人了,这个行为就需要制止。我们做父母的要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要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的感受”,但不是放纵他们错误的行为。

 

我们接纳孩子的感受,不一定是要认同孩子的感受,而是去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让孩子知道,我们关心他的感受,了解他的感受。

 

做不到接纳和共情怎么办?

 

我们无条件的去接纳孩子的感受真的是很重要。但真正实践操作的时候感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接纳孩子和跟孩子产生共情。

 

相信听众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扰。很多时候想做却做不出来。现在让我们尝试走出来,闭上眼,想想…接纳和共情背后的力量是无条件的爱。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当我们被爱充满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具备了忍耐的能力接纳的能力共情的心。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没办法接纳没办法共情,是因为我们里面缺乏爱。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这是事实!当孩子听话的时候,简直就是个小天使!很容易爱,不费力的接纳。可当孩子不听话,闹,叫,吵的时候,有时候恨不得把他塞回到肚子里去!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可是爱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就是真正考验我们的爱心的时候了。

 

那我们怎么才能变得更加有爱心呢?

 

我们每个人出生都是首先被爱的。上帝造我们就是因为爱。我们如果想变得更有爱心,就需要与爱的源头连接。爱的源头是上帝。只有我们跟这爱的源头,真理的本体连接的时候,当我们选择放下的时候,上帝就会真正的接手。

 

我们每个人真的都需要跟爱的源头链接。 很多时候接纳其实不是我们内在情感的自然的流露,而是一种态度,一个决定。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产生共情是跟孩子们相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过程当中一定会面对很多挑战,但是当我们把眼光眺望出去,当我们发现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是被上帝完全接纳的时候,我们才能放下心里最深的惧怕,以至于更好的帮助我们来面对自己的软弱和感受。一个被接纳的孩子是快乐、自信的,愿意进步的,也是愿意接纳别人的人。我们一起加油!那么在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会跟听众朋友们分享如何来操练跟孩子相处的“共情的语言”,在接纳的基础上,哪些小技巧可以实际地让我们去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所以请听众朋友们继续关注“妈妈心”。

 

 

 

2:如何鼓励孩子听话

2:如何鼓励孩子听话

by 希希,刘芸 | 妈妈心

上一期节目当中我们发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下意识的会用一些消极的方法让孩子跟我们合作,比如,威胁,比较…等等。都说意识到问题是变得更好的开始。我们意识到了这些方法真的欠妥,不但会让孩子更叛逆而且长此以往会对他们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个时候听众朋友可能就会问了,我现在知道这样不好,但怎么做才好呢?这一期节目呢,我们继续聊聊“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做”这个话题。

 

鼓励孩子合作小技巧

  1. 描述看见的,描述问题

场景1: 孩子在浴缸里玩水忘记把水龙头关上了,水都快溢出来了。妈妈进到浴室看到了这个场景后的反应。

反例:你真不负责,总是把水龙头打开,又忘记关。你想发大水啊!

描述:约翰,浴缸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场景2: 爸爸不久前给Lucy买了一只狗,希望Lucy能够通过养小狗建立她的责任心。又到了一天需要遛狗的时间了,Lucy却仍旧坐在椅子上做自己的事。于是爸爸走了过来。

反例:你整天都不遛狗。你就是不应该养宠物!

描述:亲爱的,我看见小狗在挠门呢?

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如果只想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

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而不是把问题越变越大。

 

使用描述的语言的时候,需要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就集中在“该做什么”上。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直接描述问题就好了,不要加“你”。大家感受一下,“你把牛奶洒了,拿抹布擦擦。”VS“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擦擦。” 就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加上“你”以后,会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当我们描述时间的时候,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是什么,该怎么解决。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才有最佳效果。

 

  1. 提示

场景1:Eric在床上边看书边吃苹果,吃完后就直接放到床单上了。妈妈进来看到后的反应。

反例:真恶心!苹果核怎么能放在床上!这里简直就像猪圈一样!

提示:苹果核应该扔到垃圾桶里。

场景2: 奥利拿着笔在墙上画的正带劲,爸爸突然看到了。

反例: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我就揍你!

提示: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是用来画的。

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它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用错方式问题不但不会解决而且会越来越被激化。

其实提示对我们来讲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会时不时的加一些攻击性的字眼。比如:牛奶不放入冰箱就会酸,跟你说了多少遍你都不听!真不知道你耳朵长到哪去了!

除了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提示就好,不要加入自己的情绪和攻击的字眼之外,还有一点是需要家长注意的,就是避免提示孩子她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比如:告诉你个12岁的孩子,油手需要用洗手液才能洗干净。他可能会觉得,我们认为他太傻了,故意这样说。

 

  1.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场景1: 到了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姐姐雯雯跟妹妹欣欣答应妈妈看完电视就穿睡衣。可是看完电视她们不但没有换睡衣,反而在沙发上跳的正欢。妈妈走到沙发旁边对他们说。

反例:我已在跟你们说穿上睡衣,你们就知道在这里玩。你们答应好看完电视就穿睡衣,我怎么没看出来你们有什么动静?你们难道不知道说话不算话特别不好吗?

简单的词语:孩子们,睡衣!

场景2: 几米快出门的时候忘记带自己的饭盒。妈妈看到了的反应。

反例:你看你,又是要出门了忘记拿饭盒,如果脑袋不长在你身上,你连脑袋也会忘记拿。

简单的词语:几米,你的饭盒。

很多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冲突。也就是用简单的话语引导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然后自主的去做。

  1. 说出你的感受

场景1: Jack总是打断Sarah的话。Sarah的反应…

反例:你真没礼貌,总是打断我说话!

说出你的感受:如果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我会觉得不高兴。

场景2: Tom回家的时候忘记关纱窗了。

反例:你到底怎么回事?这么不长记性!总是让纱门敞着。

说出你的感受:Tom,请进门的时候顺手把纱窗关上。如果把苍蝇放进来在食物上飞来飞去我会很郁闷。

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别人。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

 

多数家长都会觉得,不压抑的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某种程度的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也不用也不能永远的对孩子保持耐心。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过程当中孩子也在学习我们处理我们自己感受的态度和方法。当然需要正确的来表达消极的感受,而不是给我们乱发脾气找借口。

每个孩子都是很特别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方式就一定适合你们的孩子,在其中找到平衡点真的很重要。

 

  1. 写便条

场景1: 一位爸爸因为女儿每次吹完头发后留在地下满地的头发而郁闷。于是他在浴室的玻璃上写了一个纸条给女儿。

他在便条上这要写到:亲爱的,希望下次你吹完头后,能将地上的头发顺手清理干净。

场景2: Peter把车库给弄的到处都是纸。爸爸不想再对儿子大吼大叫了,他决定用写便条的方式来处理。

以下是他写在便条伤的内容:亲爱的Peter,我知道你忙于运动和学习。但这堆纸需要收拾一下,捆在一起。谢谢。爸爸。

无论孩子认不认字,他们都会很期望收到小纸条。小纸条很多时候可以很好的鼓励孩子的好行为,也鼓励孩子回复父母的便条,来来往往中沟通的桥梁和习惯就建立起来了。拿起笔来写比总是张嘴喊啊唠叨啊省力多了。是个省时间,便捷,而且还很值得我们去回味。

 

写便条这样的方法怎么用在还不识字的孩子身上?虽然小的孩子不能认字,但是他们也在试图在“读”父母给他们的便条。孩子很想知道纸条上的内容,这个时候家长跟孩子一个字一个字的给他解释的时候,印象就会很深刻。反而比直接说要有效果的多。所以不能认字完全不影响小便条的力量,有的时候甚至效果更好,因为抱有一种神秘感。另外家长也可以用画画的方法把味性。

活学活用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上学,或者在家自己安安静静玩的时候,抽几分钟时间练习这些技巧。在真正突然事件发生之前,先假设几个场景来操练操练。

 

练习:你走进卧室,看到孩子刚洗澡出来,把湿毛巾扔在床上。

 

通常情况你会怎么对孩子说?

 

跟你说了多少遍,湿的毛巾怎么老是放在床上,把床都给弄湿了,晚上你睡在这湿湿的床上不生病才怪了!

 

同样场景,运用小技巧后你会怎么做?

 

1.描述:宝贝,湿浴巾在床上

2.提示:湿浴巾放在床上,床会湿的哦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宝贝,浴巾!

4.说出你的感受:湿浴巾在床上让我觉得真的很郁闷。

5.便条:孩子在洗澡的时候我会用A4的纸写一个便条放在床上提醒孩子。内容我会这样写:亲爱的,记得将用完的湿浴巾直接放在晾衣架上哦!谢谢配合。

 

在这一期节目当中我们跟听众朋友们分享了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鼓励孩子跟我们合作的一些智慧的小技巧,以及在实际操作上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在我们刚刚分享的无数的例子当中,有一个共通点就是 — 互相尊重理解是合作的开始。记得有一句话是大致是这样说的:所谓母亲的技巧,就是指母亲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母亲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因为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所以这些小技巧更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辅助品,在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帮我们建立一种情感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责任心,主动性,在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爱的能力。我想这些才是能跟着孩子一辈子的宝贝和财富。

我们期待听到你们的想法和建议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

1: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

by 希希, 刘芸 | 妈妈心

我常常开玩笑的会说在健康家庭关系当中必须有一个中心贯彻。其中所说的中心,就是积极的合作关系为中心;有家庭的人一定知道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旺,合一的家庭,一定是团结的,这就意味着面对生活当中大大小小事情时所产生的合作关系必须双方都同意并乐意。有孩子的家庭当中家长和孩子的合作关系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相信每个家庭一定都会遇到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越想让孩子跟我们合作越是把孩子推的越远。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聊聊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很重要的中心,超级接地气的一个话题 “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合作?

我们在聊“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之前,需要了解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们合作,为什么我们说东,他走西或者原地踏步,把我们急的半死。根源到底在哪?

 

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例子:快来练琴… 上床去快睡觉… 洗手去 … 赶快来清乐高…赶快来做作业

 

总是不让他们做想做的事情

例子:别在沙发上跳了… 别乱扔垃圾…别用衣服擦嘴巴…

父母和孩子的所谓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只有我们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合作,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总是不让他们做想做的事情

例子:别在沙发上跳了… 别乱扔垃圾…别用衣服擦嘴巴…

父母和孩子的所谓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只有我们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合作,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父母常常使用的消极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身临其境的来感受一下孩子平时所面对的,让大家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孩子所感受的。    

责备和问罪

例子: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到底怎么回事?你就不能做得好点?告诉过你多少遍了,要用们把手。你从来就不听。

感受:我想立刻离开当下。心里想:谁不会犯错,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只要提醒我一下,我就知道了,下次一定小心。这样的方式只会让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上。

谩骂

例子:把屋子弄得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跟猪一样。

感受: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你怎么能说我是只猪!我会很生气!(有的人的反应可能会越来越否定或者怀疑自己:“她说的对,我就是笨,动手能力差。”越来越自卑)

威胁

例子: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

感受:如果我还是小孩的话,我会感到害怕。爸爸妈妈走了我怎么办? 如果我在青春期的话,我可能就会说,我不吃这一套,走就走谁怕谁。

命令

例子: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

感受:如果我正在做我自己的事情的时候,突然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会感到很不情愿,因为这个命令没有给我留任何余地,时间久了我会很不满,甚至将来有一天会爆发。人都有尊贵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做事情,而不是被动被逼的去做事情。

说教

例子: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做的对吗?你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你必须明白,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要对人有礼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别人抢你的书?那你就别抢别人的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受:我想远离这里。只用跟我说“不要抢书”这四个字就够了,跟我唠叨这么一大串话。

警告

例子:穿上毛衣,要不会感冒的!/  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

感受:如果我相信这些话的话,我会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这个世界好害怕,什么都不敢做。

控诉

例子:看见我的白头发了吗?都是因为你让我太操心了!

感受:会感到内疚。都是我的错。都是我太不乖了。

比较

例子: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他每次都能自觉的把作业做完再去玩

 

感受:感觉自己好糟糕,为什么都没有哥哥做得好。(比较很可怕,间接的树立对方为敌人,会不知不觉的将手足关系弄的越来越糟糕。)

讽刺挖苦

例子:你知道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把书落在家里!你对你考试还真上心,都上到天上去了!

感受:感到很生气,你为什么要这样跟我说话,不能直接指出问题吗?

预言

例子:你就是那么自私。没人会愿意和你玩。你也一定不会有朋友。

感受:感到很沮丧,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这么自私吗?真的没有朋友愿意跟我玩吗?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片六月寒。”

话语的力量真的很大。在刚刚分享的几个例子当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好多消极的感受,很难想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在面对我们这些话语时候的心情到底如何。这些小例子让我们有机会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她们所感受的,经历她们所经历的。虽然同样的话,不同的人,不同的孩子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说出来的很有杀伤力和形塑力。

 

让我们想想,如果家长天天用谩骂的方式,命令的方式,讽刺挖苦的方式,来逼孩子合作,时间久了,这些负面感受会内化变成人格和性格当中的一部分,也许孩子会变得自卑,胆小怕事,两面派,常常暴怒 等等…

 

我们说的话就是孩子心灵的空气,可以滋润到孩子也能污染到孩子。要勒住自己的舌头,说就说造就人的好话。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们合作,原来是因为我们跟孩子在需求上存在着矛盾。他们想做这个我们不让他们做,他们不想做这个我们逼着他们做。清楚这些矛盾点才能对症下药,事倍功半。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用很多消极的方式试图让孩子跟我们合作,不但没效果,反而把孩子越推越远。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就是变得更好的开始。都说“说一句实话容易,但说一句美话很难。”下一期节目我们会继续今天的话题,聊聊如何将实话变好变美。我们会分享积极鼓励孩子合作的一些小技巧,还有在实际操作上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小凤media精心为您制作的“妈妈心”育儿系列节目。

 

声明:部分内容参考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一书
《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