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耶稣如何叫板孔老夫子

by 小凤 | 小风说事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说:“己所欲,施于人”。这两种说法有多大的差别呢?

用白话来说,孔子说的就是:你们不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不要怎么待别人。而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也成为了儒家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的意思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核心道德观念。我们很多的人生哲理都是从这出来的:

  • 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 中庸之道 – 不要做英雄,也不要做坏人

 

这种行为准则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这是一个被动的道德观。说白了就是别做坏人。

为什么别做坏人?

因为坏人会遭报应(别人对你不利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潜台词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要怎么对待你自己。所以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才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不然别人会报复你。

比如,你不喜欢别人打你,所以你也不要打人。潜台词就是:你打人,别人也会打你。你不打别人,别人也不会打你。

这种思维还会产生另一个隐患,就是假如别人对你不好,你要去报复

多戈:我记得我以前看的电影里的台词说:我忍,我忍,我已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就使我们成为在社会上有家教,有教养的人。在表面上看是有礼貌,很低调,不做坏事的“好人”。但不做坏事就是好人吗?

其实这种教育很危险,因为这种理念只注重人外在的言行举止,但核心的动机却是自私的。不做坏事是为了自己好。

圣经中也有这样一群人叫法利赛人。他们是教以色列人法律的,他们精通法律。但耶稣却说他们是假冒为善,徒有外表,而内心却是骄傲恶毒的。这里我们要看清楚,法利赛人没有伤害任何人,没有做任何犯法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正人君子。但耶稣却痛斥他们,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爱。

 

己所欲,施于人

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说:己所欲,施于人。

 

这是一个主动的道德观。勿施于人是不做,而施于人是去做。听起来没大差别,但实际上是天壤之别。

爱人如己

“己所欲,施于人”的潜台词是:你要爱人如己。

人一般都是对自己比对别人好。而耶稣的教导是让我们对别人像对自己一样好。

人怎样才能做到呢?人需要爱心才能做到。当人没有爱心的时候,是不会去施于人的。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道德观,因为爱是主动的。没有人可以被动的去爱。爱是要付出行动的。爱是对人内心的要求。

一个伪君子和一个有爱心的人,哪个更有道德呢?

己所欲,施于人 = 多管闲事?

但是有的时候你喜欢的是别人不喜欢的,你难道要把别人不喜欢的强加于别人吗?

 

现在我们就讨论到了一个“己所欲,勿施于人”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别多管闲事。

为什么我们不要多管闲事呢?因为多管闲事会给自己惹麻烦。

我们也有很多人生哲理是出于不要多管闲事的,比如:

  • 不做出头鸟

  • 明哲保身

  • 自扫门前雪

  • 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过你的独木桥

  • 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乍听似乎很明智,但这其实也是非常自私的思维模式。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都是勿施于人,不要做。否则对自己没有好处。

的确,我们带着爱人的动机做事,会有帮倒忙的时候。但这其实是一个自私的借口。当我们以爱为动机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帮了倒忙,我们下次避免这种情况就是了。

如果我很喜欢吃肯德基,我给你吃肯德基,结果发现你是吃素的,下次我就给你买素食就好了。我也可以先问问,我再去给你买你喜欢的。

我们不能因为有帮倒忙的可能就完全不帮忙。

不施于人=施于人冷漠

多戈: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落水了,我们要不要去救呢?

小凤:不会游泳就不救了。

多戈:对,当然如果我们会游泳我们应该去救。但如果我们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勿施于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都是勿施于人,就别忙了嘛。走在大马路上,有老人摔跤了,我们要不要去扶呢?

小凤:不要,碰瓷儿。

多戈:是啊,这确实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恩将仇报。

小凤:是,没错。

多戈: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多管闲事。有时候爱是需要付上代价的

耶稣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出的下一代就是不愿意为爱付代价的下一代。所以如果我们用勿施于人的思维模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话,我们教育出来的就是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的下一代。

不施于人的核心原因是自己,自己是最终受益者,而不是他人。这其实是自私的,是不道德的。而施于人的核心是他人,他人是最终受益者,而不是自己。出于爱心的才是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的核心就是爱。

有一种社会现象叫: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产物。我们太过小心,太怕伤害到别人,太怕给别人添麻烦,最后就干脆连理都不理别人,避免一切的伤害。

如果我们在婚姻中,夫妻二人也为了避免对彼此造成任何伤害,就不说话,不为彼此做事,这日子还能过吗?这不就是冷暴力吗?

 

所以,我们不能自欺。不施于人其实就是施于人冷漠。有一个哈佛大学长达75年的幸福感研究,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幸福的核心就是关系。人需要爱与被爱,需要与人建立起爱的关系,这才是人最大的需要。不是事业,不是物质的丰富。所以,冷漠才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不道德,因为冷漠就剥夺了人的幸福。

中西方哲学理论和朴素的生活哲理都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常常需要自省,以己度人,才能达到关系的和谐。但倘若我们只是以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为处事的准则,那么我们与人建立起来的看似和睦的关系,或许会不堪一击,或许是粉饰太平。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关系缺乏爱的滋养,让人找不到真正的信任、关怀、支持、理解,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希望。要想找回每个人心中都渴慕的爱,不能只被动地包裹好自己,而要主动去爱,正如耶稣说的,你们要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主动地“爱人”,而不是被动地“爱己”,才有可能建立起稳固、真实、温暖、有爱的关系。